

水蛋
图片
水蛋图片
水蛋这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国家大剧院以漂浮于水上的水蛋而著名,但音乐厅声音却干涩,缺水润。
但我还是要赞美国家大剧院的,自2007年12月22日开幕以来,十二年来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史诗般的经典,永恒的瞬间。
还是围绕音乐厅的音效,边议边忆吧
要将我听过的音效列第二等级的音乐排个序还是一件比较费神的事,第二等级的音乐厅就名气上有大名鼎鼎的国家级的音乐殿堂,也有集齐了国际顶级大牌的乐团来访的很牛的音乐厅。名气虽大但或这或那总有明显的缺陷。
还是从名气最大的国家大剧院说起吧。
还是按“混、清、灵、暖、空、均”六个方面议一议了。依然是前两项分别20分,后四项分别15分。满分100分。
人的一生听过多少场音乐会一定记不住,但总有几场是终身难忘的。还是结合十年来在国家大剧院最难忘的几场音乐会来讲清楚吧。
混
2007年12月22日揭幕的国家大剧院是迎接2008奥运会的艺术界最重要的礼物。2008应当是中国在国际上最体面最风光的巅峰时刻,那时西方大国狂国都万国来朝,纷纷拜倒在美丽中国的石榴裙下,而且真的是发自内心的。
2008小布什带着老布什及一家北京愉快的度假,十年后的今年你很难想象出川普会带着他美丽的模特儿妻子和女儿一家来一周度假。
大国游戏比的不是肌肉而是心智啊。
图片
2008小布什一家在北京奥运会度假图片
图片
为菲尔普斯加油图片
2008年8月10日有五环标志的国家大剧院幸运的是我2004年到2013年正好北漂,幸好有国家大剧院,让我在这里尽情地与世隔绝,用大悲大喜的音乐麻痹自己,忘却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烦恼。我成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常客。
要说国家大剧院的声效与其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与其华丽壮观的外表是很不相称的,声音干涩、不平衡,特别是池座远不如二楼一二排的音效,这是发烧友投诉最多的几点。
与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像个剧院,像个中国的剧院,像个天安门附近的剧院。”正好相反,法国人保罗·安德鲁献给首都了一个非常突兀的前卫的水蛋。就犹如巨丑的CCTV大裤衩,也许急于搏世人眼球证明足够强大的意识决定了那些年越怪越欢迎。
问题是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高度,和长安街核心地段决定了这个水蛋不能太高、太大。而在有限的蛋中还要塞进去三座大山——歌剧厅、音乐厅和戏剧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内容服从形式,挤在蛋边的音乐厅只能设计为不伦不类的椭圆形。即想像传统的长方形鞋盒音乐厅造型,但球面型的蛋使鞋盒的四角要切除,且大量前花在了巨大无太多实质用途的剧蛋共享大厅,音乐厅就必须要在四周多布局座椅,这又是鞋盒的大忌,同时为了增加座位,楼座座椅间距小得可怜,一般身高的人只能侧腿坐。
另一方面,如果说音乐厅是葡萄园式,水蛋的局限,又让它的长宽比列严重失调,太长了,即发挥不了葡萄园的最佳声效,又没有空间分割葡萄园各个小区域,并加高隔断,增强声音的包围感。
安德鲁最得意的神来一笔是音乐厅的屋顶。据说是他老先生亲自操刀划了自然流动的流沙纹路,用GRC材料做成了凹凸不平的形状,以调整音效的。
不可思议的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混响时间长达2.2秒,理论上应当是交响乐最佳的混响时间。但混响依然不尽人意。不知为什么音乐厅声音反而很干涩。按理说混响时间不足才会干涩的,奇了怪了。混响大于2秒应该是声音有些混沌的感觉啊。有专家说大剧院四壁和顶棚大量使用了GRC材料,材料的厚度不够,导致与墙面有较大的空腔,低频声吸收过多,因而干涩了。看起来很有道理的。
我想音乐厅不当的形状和材料的运用、装饰等都有关吧。
国大音乐厅的混打七折14分。
图片
2010年在上海世博园巧遇国家大剧院设计师安德鲁图片
国家大剧院最初模糊的草图图片
落选的德国人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三个独立剧院图片
落选的中国设计师方案图片
胜出的安德鲁水蛋方案图片
蛋里挤进三剧院,左音乐厅,中歌剧院,右戏剧厅图片
图片
蛋的局限,音乐厅只能细长的椭圆图片
拥挤的立面图片
侧面图片
音乐厅座位示意图图片
音乐厅池座看舞台图片
音乐厅池座向后看图片
GRE材料的顶棚,安德鲁调整音效的自由流沙刻痕图片
细椭圆形两侧过多座位,既不像鞋盒又不像葡萄园图片
细椭圆形两侧过多座位,既不像鞋盒又不像葡萄园图片
大熊在音乐厅图片
侧面看池座,侧面的楼座影响了池座声音的包围感图片
很陡有点恐高的二楼。但这里的一二排是音效最好的图片
太拥挤的空间,不高的个子的腿都没法放清
这又是国大音乐厅的一个败笔。按理说,声音干涩反倒是会让声音更清晰的。遗憾的是国大音乐厅的声音极不平衡,低频基本谈不上,音乐中最重要的中频严重缺失。一般的乐团在这里演绎你容易感到音乐厅声音发散,缺层次。只有几次是终身难忘的列外。
记得2009年,世界级的大师的大师阿巴多率琉森节日管弦乐团莅临国家大剧院,这是琉森历史上第一次将琉森音乐节完整般到中国。当9月20日晚我看到非常消瘦的大师走上台来,眼镜充满了激动的泪花,据说身患重病的大师是坚持从10号线换1号线走来的。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响起,大师全然成立一位朝气蓬勃的阳光的年轻人。
在清晨露水鸟鸣中,红彤彤的太阳喷薄而出,阳光洒满大地,万物萌动,石破天惊,五十分钟,我们见证了一位巨人伴随着雄壮嘹亮的交响诞生了。
作为马勒音乐世界的入门曲马一已听无数,熟悉的都听油了没有了感觉。唯有阿巴多的国大音乐厅的现场犹如电击,唯一永恒。
国家大剧院也许只有阿巴多这样的大师才能玩得转。
清这项国大音乐厅得分16分。
图片
2008年1月6日我在国家大剧院第一场音乐会图片
图片
图片
2009年琉森音乐节第一次来中国图片
2009年9月20日大师阿巴多在大剧院图片
马勒第一交响曲图片
图片
图片
灵
凡工作压力山大,焦虑不安的爱古典音乐的中年男子都要过马勒关的。
我那时也好不列外地酷爱上了马勒,只要音乐就是马勒。似乎只有马勒懂我,只有马勒才能宣泄,只有马勒才不让人发疯发狂。
2011年恰逢世界范围纪念马勒逝世百年。国家大剧院组织了中外乐团演绎了马勒九部全套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我一场不拉全听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11月11日(那时没有光棍节)西蒙·拉特率柏林爱乐演绎的马勒《第九交响曲》。这又是国大可以载入史册的神演。
当音乐的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空气在国大音乐厅里凝固了,人们都不敢发出呼吸声,死一般的寂静。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拉特尔的指挥棒放下,人们如梦初醒狂热地鼓起掌来。
国家大剧院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而就在这前一天即11月10日另一场伟大的演出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我又见证了国家大剧院空气的凝固。
同样是伟大作曲家永远逃脱不了过不了第九的厄运,马勒的第九化为了一朵白云,融入了蓝天,布鲁克纳的第九侧化为了尘埃,归于上帝。
两部第九!
那时的柏林爱乐中国巡演节目都是杠杠的。
国大音乐厅的对音乐灵动性的表达可得13分。
图片
2011年国家大剧院马勒百年纪念音乐会图片
马勒迷的盛宴图片
拉特尔柏林爱乐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图片
道士也疯狂图片
2011年11月10日阿巴多柏林爱乐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图片
2011年11月11日拉特尔柏林爱乐马勒第九交响曲图片
柏林一下子带来了两场巨篇,出手大方图片
签售的拉特尔图片
图片
拉特尔签名图片
音乐会后的狂喜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唱响国家大剧院暖
中低频不足的国大很难听到温暖的声音的,甜美的声音更是奢望。不过有一次列外。
那是2017年1月20日,被《留声机》杂志评为“世界二十大交响乐团”之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总监盖蒂率领下,携手小提琴家珍妮·杨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一场异常精彩的音乐会。印象最深的是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皇厅管弦乐团斯鹅绒般高贵的音色,将德彪西的这首印象派的作品演绎得如梦如幻,妙不可言。完全是当年飞利浦唱片的那张海丁克大师指挥RCO的《牧神午后》天碟神的再现。
更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安可曲中国的《春节序曲》音色是那么柔美。
世界范围的乐团,弦乐的美非常常见,木管的没也不少见,但能把铜管乐器玩的如同弦乐、木管那样温润如玉,天鹅绒般的沁入心扉的甜美,世界上也只有RCO独此一家了。
这是我在国家大剧院听到的最美也是唯一一次的温暖甜美的好声音。这声音一点也不输于以温暖甜美著称的东京歌剧城音乐厅。
回翻照片,发现我在2012年2月19日,还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听过珍妮·杨森与韩国大师级指挥家郑明勋执棒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具体现场感受想不起来了。
总之,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声音尽管有一次RCO的温暖甜美的灵光一现,但其他乐团,包括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在这里发出的声音依然偏涩,温暖度不够。
所以暖这项得分10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提琴家贝尔图片
大熊又来了图片
图片
TT托马斯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图片
姐夫是国家大剧院开幕大戏的指挥图片
图片
图片
津曼和苏黎世乐团图片
图片
音乐家演出后空
国家大剧院揭幕后成为了世界艺术家趋之若鹜的竞技场。不仅当红的艺术家,还有很多我们年轻时听着录音长大的唱片里的艺术家。
比如曾经柏林爱乐的单簧管女艺术家梅耶。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就在1982年,梅耶被卡拉扬看中强行加入柏林爱乐之前,柏林爱乐历史上居然没有一位女演奏家,这在民主的西方世界真不可思议的。后来,犹如皇帝霸道的卡拉扬为此和柏林爱乐彻底闹翻了,一气出走合作了30多年的柏林爱乐,到了他们的“冤家”维也纳爱乐,并与他们留下了传奇的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1989年4月卡拉扬的最后的录音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二十年后这位传奇女单簧管演奏家梅耶来到了国家大剧院,曲目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伴随着第二乐章的柔版,闭上眼睛,我似乎从国家大剧院飞到了非洲,梅耶变成了梅丽尔·斯特里普,非洲大草原的蓝天里飘荡着悠长梦幻的天籁之音……
岁月没有摧毁梅耶精湛的演奏技艺与美妙的表达。但同样只曾唱片见的韩国女小提琴家郑京和就难恭维了。2016年05月04日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一场音乐会,因手指曾经受伤技艺下降明显,很多音准都成问题。
还有世界级长笛大师已七十二岁的詹姆斯·高威和他的夫人金妮·高威2011年9月22日在国家大剧院一场长笛独奏音乐会。长笛最最重要的气息控制明显力不从心,廉颇老矣。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声音包围感是缺乏的。按理说类似鞋盒的椭圆形国大音乐两侧与池座的观众距离并不远,应该有很好的二次反射音,能获得较好的声音包围感。这反射声到哪里了?
细细观察,问题应该出在围满音乐厅一圈的楼座上。特别是两侧楼座一律正面朝内的一楼,甚至二楼的观众席,以及观众席前看台装修材料的不当,无法形成鞋盒音乐厅最常见的二次反射声。
空这项国大音乐厅得分12分。
图片
2010年5月20日梅耶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图片
2016年郑京和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图片
图片
2011年9月22日长笛演奏家高迪签售均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老客都知道国大最好音效的位置是二楼楼座的前一二排。
2009年2月13日又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八十高龄的化石及大师海丁克率芝加哥交响乐团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开启了他长达65年指挥生涯中的唯一一次中国之行。
曲目又是马勒音效及其震撼的马勒《第六(悲剧)交响曲》。
音乐从极具侵略性的紧张恐怖的音响开始,拉开了马勒所谓的“灾难的节奏”。最后一个乐章的最后,当海丁克挥出一个猛力的手势,大蟒锤如霹雳般轰然砸下,这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致命一击”,世界死一般地寂静。
大剧院空气又一次凝固了。
好久以后,海丁克的双手缓缓放下。暴风骤雨般的掌声,疯狂的喊叫。
这一夜成就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历史上的又一场可列前茅的神演。
次日晚上海丁克大师又奉献了布鲁克纳《第7交响曲》。当时只迷恋马勒,还没有进阶布鲁克纳的我又一次永远遗憾地与布鲁克纳失之交臂。
十年后的今年9月6日晚在琉森音乐节指挥大师海丁克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人生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告别音乐会。
让我感到更终身遗憾的是海丁克大师的谢幕曲目尽然又是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卡拉扬生命最后的一张唱片也是这首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七是用来告别的。
又一个巧合的是今年10月13日,惊悚的马勒《第六(悲剧)交响曲》再次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乐团正是琉森节日管弦乐团。
我们还能再一次听到海丁克大师营造的那种震撼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1月26日穆蒂大师率芝加哥交响乐团再次造访国家大剧院。我坐在一流池座中间最贵票价位。但明显感觉铜管音响有点过,音响海真不如十年前我在二楼中间一排的位置呢。
据北京一位能和海丁克对得上话的资深发烧友透露:
2008年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指挥大师杨松斯的率领下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半年后,曾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艺术总监的指挥大师海廷克率领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造访国家大剧院,奉献了一场"无比震撼"的音乐会。这位北京资深发烧友在后台见到了海廷克大师,大师在对芝加哥乐团的表现心满意足之后,关心地向发烧友他的旧部阿姆斯特丹在这里表现如何?发烧友告诉他一层楼座(楼座前排还有池座)的距离已经听不太清楚声音了,但今天的芝加哥的声音把这个场子灌得满满的。海廷克大师若有所思,"嗯!他们是被自己的音乐厅惯坏了……我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厅也像这里一样,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演奏才能够出效果,所以,我们在这里演出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如。"
也许国家大剧院是很多大牌乐团"水土不服"的滑铁卢啊。
均,国大得分12分。
图片
2009年2月13日海丁克芝加哥交响乐团马勒第六图片
图片
卡拉扬最后的录音布鲁克纳第七图片
2019年1月26日穆蒂芝加哥交响乐团图片
最后国家大剧院非常遗憾的得分六项合计77分。
和东京三得利差23分,和琴台、星海、馄饨皮分别差16分、15分和13分。
如果90分以上算优秀的话,70-80分应当算良好了。我想他们的得分差距是比较反应了这些音乐厅的真实差距的。
其他还能得70分以上的音乐厅又是哪些呢,有机会再次分解。
多有得罪,特别的很专业帝都的烧友了,请多海量包涵。
一个好消息是北京工体东面中国爱乐新音乐厅将于2022年5月25日,即中国爱乐成立22周年启用。设计师是设计了获国际大奖的哈尔滨大剧院的中国设计师马岩松,幸运的是音乐厅座位1700座,标准葡萄园式,期待这是一座好声音的音乐厅。
图片
图片
北京工体东中国爱乐音乐厅图片
标准葡萄园式音乐厅内部我们期待着。
谢谢了。
图片
华丽的国家大剧院图片
吼图片
华丽的外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